回到顶部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展览 | 翰林计划

Thu, 31 Oct 2024 11:00:00 GMT+08 ~ Wed, 25 Dec 2024 18:00:00 GMT+08
Tickets
    Please select the order price
    Hide...

    无二维码版本海报-13.png


    艺术家|Artist

    王翰林 Wang Hanlin



    学术主持|Academic host

    顾铮 Gu Zheng



    策展人|Curator

    海杰 Hai Jie



    展期|Duration

    2024.10.31—12.25

    11: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开幕|Opening Ceremony

    2024.10.31(周四)18:30



    开幕对谈|Lecture

    2024.10.31(周四)19:30-21:00



    地址|Address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

    武汉市江岸区大智无界·空中小镇平台

    Wuhan Photography Art Centre 

    Wide Wisdom Sky Town,Wuhan,China





    展览前言


    文|海杰


    “王翰林”就像是某种巧合和必然。出生于权力大省山东的王翰林,当父亲给他取名为“翰林”的时候,便投注了自己承接自历史的爱与期望。


    要追溯这一文化景观,就需要对王翰林的创作进行考察。从自幼的生活经历到成年后拥有一定的认知和行动力之后,他在“翰林”的道路上逐渐出现了路径的偏差,并一度折返,开始了他对家族、自我以及私人情感进行“寻找”的过程。最终将其从家族叙事扩散到基于仕途路径的公共权力的想象和演绎中。


    家族叙事往往带有深厚的时代烙印,个体的命运势必会受其牵连。在《寻觅鲁博》里,王翰林展开了自己的“翰林计划”,在这个作品中,他通过图像、档案和行动,寻访曾经作为军人的父亲的生活地理,从而填补自己的记忆与历史。“鲁博”作为艺术家的乳名被植入到一段浓郁的陌生语言的隐秘独白里,即使一个乳名,也承载了父亲基于地缘所做出的寄喻。


    父亲作为翰林计划的根源,这个计划从王翰林父亲的经历出发,是对其自身的溯源。在《内啡肽的火焰》里,王翰林直面父亲的病痛以及濒死体验中的如梦如幻,同时,父亲在文本里展示了彼岸世界对其不同层级的拒收,某种程度上,这是父亲给予“翰林计划”的出厂设置,当然,也是“翰林计划”的动因,更是艺术家与父亲的深度交流。


    但是,他必须从刻板的家族叙事的序列里跳脱出来,方可使得“翰林计划”获得更大的有效性。而《寻找爱情》便是转移,同样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这次他更换了介质,使用金属探测仪来从众多金属的堆积中,探测一枚婚戒,这个寻找因为争吵而被遗弃的爱情信物的过程,如同精神拾荒,在物理和精神两个层面展开测试和讨论。


    艺术家一度在家庭所释放的公共记忆里闪回,在《褪色的风景》中,同样是沿着父亲军旅路线的寻访,一系列的作品开启了他在家庭相册与电影的边界中回溯的旅程,这种故乡的临时性,不再单单是艺术家个人的精神困境,更是公共记忆的微缩景观。因为家庭单元在国家叙事层面,始终是捆绑和裹挟的。


    直到《翰林计划》的出现和依然进行,王翰林酝酿多时的铺垫,犹如狂魔基建,迅速拔升。这个作品的创作方式与视觉样态,迥然有别于之前的图像回访、档案激活与探测装置,而是基于跨历史的权力考察与民众心态探幽,以化妆和自我扮演、翰林景点探访的方式,重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权力形象和文化喜好。这种以姓名引申开来的文化考察和精神镜像的探究,也展示出王翰林对于中国文化想象中混杂的畸形权力想象的精准洞悉和精彩呈现。


    回过来看,“翰林计划”的叙事走向,根植于兼有私密性和集体意志的家庭叙事,起始于幽微的小社会单元的记忆与历史,而走向抹平时间的文化与权力的内窥与形象集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展厅变成了文化心理走廊,而这个展览,恰恰是是王翰林“翰林计划”拼图的阶段性展示。







    柏拉图的肌肉

    选自《翰林计划》系列作品


    “翰林计划”可能是我未来几年会持续关注的一个议题,将会围绕历史语境下的“翰林”展开讨论,对其表面语义和背后文化现象进行研究,通过表象展示当下人们对于文化内部空间的理解,并结合古今中外的文献和遗址,窥见中国的文明发端之一瞥。借由皇权、官僚和平民之间的这样一条特殊的文化纽带,将饱含“翰林”的历史地点、姓氏人物、后代族裔、文化景观、以及当代人与之产生的既真实又魔幻的现象串联在一起,去映射当下社会中人的意识层面对文明的崇拜、畏惧、占有、欲望、精神散漫等现状。


    锦衣卫的画笔(公元1368)

    选自《翰林计划》系列作品


    近几年我一直围绕着自我展开讨论与创作,从儿时记忆到个人历史的流逝,逐渐由私人情感向集体感受中转移,由个人精神向人类意识形态上转变。每一次的拓展就像是在冰面上钻出一个小孔,敏感易碎的孔慢慢的溢出细流,随着创作的延伸,希望可以汇聚成一条河流。

    这一次新的创作,将直接回归到我的自身,也就是关于我的名字的起源,它不止关注我个人的起源,也不仅仅关注我自身对与“翰林”的理解,更包含整个社会对“翰林”二字带有的种种“偏见”,这也是我希望从“翰林”一词上看到更多的涵义与外延。其本身自带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在我看来这个词既具有当代性,又兼有反时间性,它包含了自唐朝以来人们对于翰林仕途上的认可,到近现代前的八股学士的批判和落寞,再到现今的文化再消费,已然将“翰林”沦为了房地产、娱乐产业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畸形憧憬。

    它是一个集过去、现在和未来于一身的词语,同时又与我自身息息相关,也与整个国人千百年来对文化背后权利的爱慕息息相关,更与动荡的中国历史的文化断层息息相关。总之,“翰林”不仅仅关乎我个人,也关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在通过网络的检索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甚至在维基百科中,我发现权威对于翰林的定义更多的停留在中国历史朝代和一些坊间传闻里,借由一些小说故事来大肆渲染,这里面不乏遗漏和空缺,还有很多可以补充的内容和视角。寄希望通过这项计划针对“翰林”的理解给予更符合当下的阐释,最终借用影像的方式去展开:一段在国人精神世界里的漫游叙事、一瞥脱离了主流历史的望远镜视角、一篇仿佛回到那个年代的私人日记、一张寻找过去与现实之间的魔幻地图。




    父亲看到所有亲人欢聚在一起,他感受到了宁静

    选自《内啡肽的火焰》系列作品


    这是一段关于我的家庭的悲痛记忆,父亲在医院晕迷一星期后醒来,告诉我这一星期里发生的故事和他看到的幻境。通过对父亲的手记和病历的研究,我试图去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组作品不旨在探讨死亡,也不旨在探讨临床医学。但一切工作需要在科学了解后,再内化后进行意象表达。死亡本无法定义,人们想要去表现死亡,但无人见过。濒临死亡的人带回来的记忆也不能说明死后的世界,他们中若真的有人死亡,这些离奇的故事谁又能带回来?说明他们只是临床医学上界定的“死亡”,这充满了悖论,“死亡”一词好像只是人造的一个词语,代表不了它本身。


    灵魂的两个房间

    选自《内啡肽的火焰》系列作品


    父亲体验濒临死亡的前提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这里面涉及到现已知的医学,神经学,细胞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的解释。但其中仍有科学无法给予确切答案的部分,可能是人类的研究未能所及,也可能需要科学之外的另一条路。


    在这过程中我既是一个倾听者又一个记录者,对于父亲的病症和特殊体验,我从研究到调查,再到解释,是一个不断转译的过程。没有人见过死后的世界,我们试图去建立的描绘,不论用词语还是影像,都是在用已知去解释未知。我承认我构建的是虚构的图景,就像科学解释不了的地方,现代人用哲学来弥补一样,这可能就是一种安慰。




    这是一条充满了酒糟味道的街道,

    我对这里的回忆还停留在旁晚时分跟父母的散步,

    离这不远的一家烧烤店我们可是常客。


    《刻骨铭心》,济南,2018

    选自《褪色的风景》系列作品


    在回溯自己的童年时,这些景象勾起了我对于历史、回忆和印象的回闪,这一切,无非是情感与记忆交汇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儿时辗转的经历日渐模糊,对那段记忆有种想要看的更加真切的期盼,同时也在不断寻觅自我的过程中与曾经的场景重逢。那些记忆中尤为深刻的地点,标注了黑色的景物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段历史,这段褪色了的历史与当下斑斓的世界并存。或许,真实的旧景物早已经不复存在,只有那段记忆中的风景仍旧清晰,好像那一瞬间的时间和空间还停留在我的脑海深处。





    仅剩的戒指(左上)

    爱情的可能性(右上)

    寻找爱情的工具(右下)

    选自《寻找爱情》系列作品


    我曾在2015年的时候,亲自用手工方式制作了一对纯银的戒指,作为我与我的心上人之间的爱情信物。但在之后的一次吵架中,我一气之下夺过她手指上的戒指,朝着远处的一片灌木丛扔了出去。如今我们即将步入婚姻的序列,这个曾经的爱情信物对我来说变得充满意义。虽然过了这么久,但我仍坚信那枚戒指待在原地。于是我购买了一些工具,比如金属探测器,铲子,射灯等等,用来寻找我的“爱情”,用科学理性的金属指标来衡量“LOVE”,并通过算法的方式去寻找戒指,最终的结果充满了未知,我找的是什么?是爱情?还是一种人类信仰?还是仅仅只是一种物质元素。这一切都需要我在“田”中劳作时寻找意义和答案。




    时间把鲁博包裹住,让他像是一个明星穿梭在那个时代

    选自《寻找鲁博》系列作品


    “鲁博”是我的乳名,通过寻觅“他”,来填补我记忆的空白。我将摄影与成长经历相结合,并延续个人情感和对自我的梳理。以图像的方式来表达空间和时间的模糊与纠缠,以及整个军人世家对我产生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位军人)。自幼跟随父亲工作地点的转移,导致我的生活环境不断的变化。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儿时辗转的经历日渐模糊,对那段记忆有种想要看的更加真切的期盼。旧事旧地有时会显现脑海,同时又隐隐作痛。于是我选择用此方式来记录我的变化,这里面包含历史、回忆、印象和思念,这一切又是情感与记忆交汇的结果。(作品包括三个部分:平面摄影;手制书籍;视频影像)





    艺术家 | 王翰林

    滑动查看


    图像艺术家,现⽣活工作于上海和南京,中央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研究硕士,高校教师。他的创作持续关注人类精神的记录,从私人情感到集体感受,体会周遭环境的变化和个人历史的流逝,以图像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近年来,他围绕媒介与图像的关系,试图通过对图像的研究来探寻人的意识形态,并追问图像生产的思维模式。


    曾获柏林C/O人才奖提名(2024)、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提名(2022)、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2022)、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最佳国内摄影师奖(2021)、第七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2020)、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2019)、首届1839摄影奖大奖(2019),入选索尼世界摄影奖(2018)、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奖(2018)等奖项。曾在英国萨默塞特宫、中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博物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海展览中心、丽水摄影博物馆、丽水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北京国际摄影周、宁波国际摄影周等多地展出。作品和文章曾发表于《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数码摄影》《画刊》《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等刊物,已出版画册《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王翰林》(浙江摄影出版社,2021)。




    顾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World Press Photo)比赛终评评委。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Harvard-Yenching Visiting Scholar)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2020、2021、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Jimei x Arles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艺术总监。著有多部专著,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当代摄影及艺术展览。




    策展人 | 海杰

    滑动查看


    从事独立策展和影像批评,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学科带头人,山东师大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燕京理工学院和昆明城市学院客座教授。受邀担任2011、2013 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推荐委员会委员;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评委;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学术主持;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摄影组初评委;第三届成都纵目摄影双年展学术主持;2016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提名人;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终评评委;第六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瑞士Vontobel Art Collection“新凝视”奖(A New Gaze)亚洲区提名人;2019第11届三影堂摄影奖评委; 2019首届金熊猫摄影奖评委;2019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评委;201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摄影奖”评委;2021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评委;2021丽水摄影节评委;2022“青年艺术100”评委;2022三影堂“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导师;2022青年艺术100“展览主理人计划”策展导师等国内外多个重要影展的评委及学术委员。


    作为策展人,曾参与策划了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4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2015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季、2017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8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首届AMNUA摄影展“刷屏/劳作”、2020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2021年南京美术馆“回首向来萧瑟处”、2023年代美术馆“眼保健操”当代影像展、2024年苏州寒山美术馆“未来档案”等多个重要大型学术展览。


    出版有《照镜子的人》(2012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表态》(2013年6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屏幕生存: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2016年6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中国图书出版社)、《追逐图像的人》(浙江摄影出版社)等多部著作。 


    主持微信公众平台“海杰视界观”。亦是全球华语摄影奖项“1839摄影奖”联合发起人兼学术总监。


    2023年开始使用AI进行创作,其生成的《AI双胞胎姐妹》成为国内首张登上专业杂志(《大众摄影》)封面的AI图像;2023年6月15日在杭州高帆摄影艺术馆举办“更深的蓝:海杰AIGC生成式图像个展”,为国内美术馆首个AI影像个展;2023年7月15日参加在广西师大出版社美术馆举办的“/想象:AI影像展”群展;2023年8月参加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萌生-AI影像展”群展;2023年9月,海杰受邀为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海报创作主图。




    -


    对谈时间

    2024.10.31(周四)19:30-21:00


    对谈地点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

    -


    王川


    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未来图像实验室(FIL)负责人。“历史”和“传统在当下”是其创作中的两条主线。他们相互交织,贯穿以往多个系列作品,也能涵盖正在进行的最新创作。同时,对于摄影创作中 “内容主题”和“媒介语言”这对关系的处理也是王川个人实践中思考尝试的重点。


    重要个展包括《并行:历史与当下》《流年》《彩》《再聚焦:龙》《燕京八景》等;重要策展包括:《执像—摄影2 X 6》《无界—台北国际摄影界大陆艺术家联展》《teamLab未来游乐园》大型沉浸式的新媒体艺术展等;重要群展包括:《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共同体—2020年中国深圳当代艺术邀请展》《摄影180年在中国》《 时代的跨度:中国当代影像与北宋时期审美思潮的回望 》等。






    无二维码版本海报-13.png


    艺术家|Artist

    王翰林 Wang Hanlin


    学术主持|Academic host

    顾铮 Gu Zheng



    策展人|Curator

    海杰 Hai Jie



    展期|Duration

    2024.10.31—12.25

    11: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开幕|Opening Ceremony

    2024.10.31(周四)18:30



    开幕对谈|Lecture

    2024.10.31(周四)19:30-21:00



    地址|Address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

    武汉市江岸区大智无界·空中小镇平台

    Wuhan Photography Art Centre 

    Wide Wisdom Sky Town,Wuhan,China











    嘉宾头像

    王翰林

    艺术家

    嘉宾头像

    顾铮

    学术主持

    嘉宾头像

    海杰

    策展人

    嘉宾头像

    王川

    对谈嘉宾


    Event Tags

    Perhaps you'd be interested in

    Question

    All Questions

    Haven't posted any questions yet, grab a sofa!

    OrganizersMore

    WPAC

    WPAC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WPAC)位于武汉华发外滩荟,江岸区鄱阳街21号;致力于推广、普及影像艺术;以展览为核心,同时重视影像出版与理论文献的重要作用;以公共教育为根本,开展放映、映后分享、讲座、论坛等一系列的工作与活动,推动影像艺术走向公众。

    WeChat Scan

    Share to WeChat→

    Event Calendar   Oct
    M T W Th F Sat Sun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3

    免费发布